隱士將出山,卜卦換盤纏,卜金您隨緣,不隨有何關
其實我們這邊是把這個叫做“豆面卷”,已經忘記了是什么時候知道這個有趣形象的名字—“驢打滾”,是因為制作的最后一步是把面團放在熟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郊外野驢兒打滾,因而得名。
傳統的制作方法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來做,不過現在一般改用用江米面(糯米粉)。一般上鍋蒸需要20分鐘左右,而且期間還要調整火力,稍顯麻煩。用微波爐的話只需要4分鐘就可以。你要試試嗎?
驢打滾(豆面卷)
原料:糯米粉120g,黃豆粉30g,紅豆沙80g,植物油1/2湯匙,水適量
過程:
1.糯米粉加食用油和適量的水調成酸奶樣的面糊,就是用勺子盛起之后往下倒的時候呈流線狀。
2.面糊放入微波爐,高火2分鐘,然后拿出來翻拌幾下,再高火2分鐘。
3.微波好的面團拿出來稍稍放涼。
4.黃豆粉放入大一點的淺盤,高火1分鐘,拿出來看一下,根據成熟度決定是否要繼續加熱,直至黃豆粉變成淺褐色。
5.微波好的黃豆粉微微放涼后撒在案板,把蒸好的面團取出,放在案板上搟成5mm厚的面餅。
6.在面餅上均勻的鋪一層紅豆沙。
7.順著一邊卷起,然后切成段。
![圖片[2]-驢打滾-起舞食譜網](/uploads/allimg/140620/1459505951-1.jpg)
溫馨提示:
1.用微波爐加熱面糊容易發干,加入植物油可以保持面團的濕潤。
2.黃豆粉在盤里要鋪的均勻些。另外如果覺得用微波爐加熱黃豆粉不好掌握時間,可以用炒鍋小火翻炒。
3.面團的粘性較大,所以搟的時候稍顯費力。
4.餡料不限于紅豆沙。根據個人口味可以換成紅糖或者其他的餡料。
5.如果不喜歡黃豆粉,外面的蘸粉可以換成椰絲,糖粉或者抹茶粉等。
6.切的時候最好使用切面包用的鋸齒刀,這樣切面很整齊漂亮。
7.因為不同微波爐的火力不同,所以加熱的具體時間可能有一定的差異,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
![圖片[3]-驢打滾-起舞食譜網](/uploads/allimg/140620/1459503108-2.jpg)
#p#副標題#e#
驢打滾的由來
豆面糕又稱驢打滾,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源于滿洲。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后,軋成粉面。制作時將蒸熟發黃米面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搟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卷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豆面糕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面糕。但為什么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這一點連前人也發出疑問。<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就說:“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里埋。何事群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還說:“黃豆粘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于炒豆面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可見“驢打滾”的叫法已約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現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但大多數已不用黃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是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小吃。
來歷:
驢打滾:傳說清乾隆平息了大、小和卓叛亂后,把新疆的一個維吾爾族首領的妻子搶到宮中作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香妃被搶到北京后,日夜茶飯不思,乾隆急壞了,傳旨給御膳房,說:如果誰能做出香妃愛吃的東西,不但升官,還賞銀千兩。這一來御廚們大顯身手,使出了看家本領,山珍海味,風味名吃,做了數千樣,但香妃連看也不看。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營的人給香妃做家鄉吃食送進宮。話分兩頭說,香妃的丈夫自香妃被搶進宮后,也跋山涉水從新疆來到北京,藏身在白帽營里,想方設法打聽香妃的下落。當他聽說皇帝下旨讓白帽營的人做一樣最好吃的東西送進宮去給香妃吃,覺得這是個聯系的好機會。于是就做了一盤他家祖傳的自制點心江米團子,香妃見到這江米團子,就會知道是她丈夫來了。 江米團子送到宮中,太監問這食物的名字,于是就叫它驢打滾。宮女把驢打滾端到香妃面前,香妃一見,睛睛一亮,知道丈夫來了,便強打精神,夾起一個,輕輕咬了一口。乾隆聽說香妃吃東西了,高興得什么似的。下旨讓白帽營的艾買提天天做驢打滾送進宮來。從此,艾買提就天天做驢打滾送進宮來,驢打滾也就出了名。后來又流傳到了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