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將出山,卜卦換盤纏,卜金您隨緣,不隨有何關
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期外天。
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溪橋忽見。
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描寫了夏至一片繁華的景象,夏至,這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日子,你會忽然發現,從這一天開始,雨水開始多了,荷花突然開了,地里的蛙聲忽然會奏樂了。
《呂氏春秋》中寫道:夏至,日行近道,乃參于上,古人認為,所謂夏至,”至有三義,一以明陽氣之極,二以助陰氣之始至,三以見日行之北至,故謂之至》”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陽氣將要衰落,陰氣處于萌芽狀,陽光的直射到達最北,這個時節是陽光最雨露均沾,最親民的一個季節,這個時候地表從陽光獲得的熱量最多,往后的一段時間,熱量就會慢慢減少,但依然大于熱量散失,所以天氣繼續炎熱,直到熱量達到均衡,盈虧相互抵消時,才會逐漸轉涼。
從這一些開始大家更要做好避暑的準備,天氣雖然炎熱,但對農作物卻是最好的饋贈,所謂:“夏至不熱,五谷不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就物候而言,黃河流域是,芒種三日見麥花,隨后便是“宿麥既登“。夏至便可以嘗到新麥,享受耕耘之后的喜悅感,成就感,所以這也奠定了夏至吃面的物質基礎,那么夏至究竟該吃些什么呢?
夏至吃面,由南至北都有這個習俗,在陜西,青海一代人們在這個節日“食湯餅,然后”取巾拭汗,可以“面色皎然”。所謂的湯餅,和現在的湯面片差不多,而在這一天老北京人把炸醬面可是寵上了天,據記載,舊時北京在夏至時“家家俱食冷淘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面條過水,而直到今天過了水的炸醬面也是老北京人,乃至很多人的最愛。
“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南方的面條種類繁多,三鮮面,陽春面,肉絲面,干湯面,麻油涼拌面,頗有著在這一天,把所有面條都嘗一遍的意思。
夏至的餛飩冬至團,看到這個說法你會感覺和你聽到的有些不一樣,其實夏至吃餛飩是江蘇常州有的吃法,在這一天,早上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所謂“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子體重增加更加健康。
夏至吃苦,清涼久久,夏至之后,天氣會越來越熱,人也不由得跟著煩躁,心情也會變得郁悶,這個時候特別容易上火 ,所以夏至之后要“多多吃苦”,清涼的苦瓜能瀉火寧心,叫人心情舒暢。
夏至,冬至在我國都是特別重要的節日,故稱夏至為夏節,夏至節,在清代之前,夏至日曾全國放假,回家與親人團聚,以避夏日之酷暑,名曰歇夏,夏至這天,南京人要吃豌豆糕,山東人吃涼面條,湖南人吃夏至蛋,夏至吃蛋,石板踩爛,浙江人吃圓糊醮,陜西人除了次面,還要吃粽,廣東人則會吃著荔枝,喝著涼茶,你那里會吃什么呢?
冬日三九,夏日三伏,夏至之后,天氣會越來越熱,全國各地也正在的進入了”燒烤模式“,大家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曬措施,做好避暑,防暑的準備,多吃蔬菜,水果,有個清涼一夏。
-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是雨的夏,這是蛙的夏,這是荷花的夏,這是谷物的夏,這更是人的夏,是美好一夏,清涼一夏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我是四季,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轉發,收藏,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