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將出山,卜卦換盤纏,卜金您隨緣,不隨有何關
丨愛烘焙、愛美食的都在這里等你
本期分享老師
林育瑋
原麥山丘行政主廚
不藏私面包匠人
主要履歷:
1998臺灣多喜田烘焙坊面包技術研發
2001臺灣和風烘焙坊副主廚
2003臺灣康久烘焙坊主廚
2005臺灣歐天克面包大賽亞軍
2011臺灣四大天王面包大賽冠軍
和大家一樣,因為原麥山丘這個品牌面包才認識林育瑋。當時原麥山丘的面包都要靠排隊,才能買的到。遠在他方的麟醬還托人代購,果然不虛所傳!慢慢的,這些面包后面的行政主廚被人挖出,再加上他很愛分享面包心得、理念,林育瑋這個名字就成了原麥山丘的代名詞。
做面包是個重復的實驗
林育瑋17歲那年,本打算畢業后去修車行學修車。某天放學像往常一樣,經過的每天必經的面包店,瞥見了工作間里正在制作面包的師傅們,各個都穿著白色的工作服,有節奏地揉面,把一個個切割好的面包,放進烤箱,整個面包店都被一種令人幸福的氣味包圍著。
就那瞬間,他被這種奇妙的治愈氣味徹底征服了,主動提出去做學徒。第二天他就來面包店當了學徒。
剛進店的半年,林育瑋沒想到離面包最近,卻也離做面包最遠。每天基本都做打雜的工作,清洗,拖地,扛面粉,連接觸操作臺的機會都沒有,每天機械重復,起早摸黑。
這是臺灣面包學徒的傳統,制作面包前,需要大量的基礎工作,只有不怕辛苦的學徒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制作面包的第一步:稱料。
稱料是一件特別神圣而關鍵的事,因為它是制作面包的靈魂步驟。并沒有我們平時做烘焙稱物料那么隨意,做面包它需要每種材料都特別精準。
剛學稱料時,臺灣還在使用傳統的指針式磅秤,只有兩和公克兩種重量單位,極容易混淆。林育瑋師傅說:“只有通過反復練習,才能克服在你身體里的混亂思維定式?!苯涍^二十多年的反復練習,現在他已經能做到憑眼睛觀察,靠雙手掂量,切割出相應克數的面團。
面包在林育瑋看來更像是一場科學,每一次制作都是一場實驗。
在不變中創新是面包修行
不論哪個職業,都必定會有重復和創新的甜頭和苦頭。林育瑋一直相信,只有當“重復”這個孩子足夠成熟時,才有能力舉一反三。所以他堅持面包行業20年,不僅是一種堅持,更是一場修行。在不變中尋找變化,是他在“面包蜜月期”后找到和面包相處的狀態。
2011年是林育瑋人生的的轉折點,師傅吳寶春鼓勵他去參加臺灣“四大天王面包大賽”,比賽要求在6小時之內做出七款面包,共計100多個。他每天日常工作結束后,不管多晚都強迫自己練習,每次練習會有不同的結果,不論好壞,及時記錄下來。這些記錄非常有價值,像一面鏡子,能清晰的照見自己的可喜和不足??上仓幚^續延伸創新,不足之處則通過不斷練習來彌補,讓他更接近最佳狀態。最后,他獲得了那場比賽的冠軍榮譽。
自從獲得冠軍后,對他的職業生涯是有質一般的變化,但是不變的,對自己喜歡的面包,保持孩子般的單純。
單純的堅持原料的天然狀態,單純的了解面粉酵母水等原料的特性,單純的堅守某些手工制作工藝,而不是過多依賴技術。不以售賣美觀為導向損耗面包本身的風味和營養,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是,單純的不放棄創新。
想要“單純”做好一個面包,其實并不容易,但應該是每個面包職人應保持的態度。
走出臺灣,走進北京
面包的道路,和天氣一樣,陰晴皆有時。一家林育瑋工作了5年的店,因經營不善進行業務調整,期間他也曾想過轉行,但是老板鼓勵他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闖一闖,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面包靈感和邂逅。
機緣巧合來到了北京,林育瑋走近當地的食材、走近當地的人,發現北京面包市場上還沒有典型的軟歐包品牌。而軟歐包無論從口感還是營養吸收,都很適合亞洲人食用。于是,他決定加入原麥山丘,任職行政主廚一職,為更多面包愛好者研發融入時令食材的健康軟歐包。
在北京最大的挑戰是,臺灣與北京的室溫相差很大,在臺灣可以做好的面包,不代表北京也能做好。北京雖有精密機器的輔助,但更需要反復測試和觀察,找到最合適的醒發時間與溫度,才能烤出真正屬于北京的好面包。
還好林育瑋了北京,為我們打開面包的另一個世界。但林育瑋希望更能接近每一個愛烘焙、愛面包的小伙伴,因此和幾個小伙伴一起創建了“不藏私面包匠人”分享更多專業、有趣的面包知識、食譜和事件。
聲明:
文章內容kaoker采訪作者,未經kaoker或采訪者允許,請勿轉載及盜用!否則會追究侵權人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