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將出山,卜卦換盤纏,卜金您隨緣,不隨有何關(guān)
導(dǎo)讀:吃火鍋,魚丸是每次必要的佳品,市售的魚丸大多是淀粉為主,魚肉為輔,而且這魚肉究竟用的是新鮮的還是死去的,在食品安全衛(wèi)生屢屢曝光的今天,購買的時候心里難免會打一個大大的問號?所以,為了家人的健康,想吃寧愿自己動手,即便費時費力,最起碼可以把不良食物對人體的傷害盡量減少!
去菜場買回一條四斤左右的魚,告訴攤主我要做魚丸,細(xì)心的女?dāng)傊髡f我?guī)湍惆阳~分割開吧,不然回家沒辦法弄。分割的時候我說把魚頭幫我剁下來,攤主告訴我做魚丸不要把魚頭和魚身分離,制作的時候按住魚頭往下刮魚蓉,十分順手。攤主一邊干活一邊和我聊天,給我提供了許多制作魚丸的技巧,讓我的魚丸之旅無比順暢。
魚丸的來歷:提起魚丸,我們先來說說魚丸的來歷,據(jù)說與秦始皇有關(guān)。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性情急躁,他喜食魚但又十分討厭魚刺,有好幾個廚師為之喪命。又一次,輪到一位名廚為秦始皇做菜,他洗好魚后,想到自己兇吉未卜,身家性命全系在這條魚上,不由得怒火中燒,順手用刀背狠狠地向魚砸去,魚砸爛了魚刺也露了出來。這時,太監(jiān)來傳膳,他急中生智,順手揀出魚刺,將砸得稀如泥的魚肉在湯里汆成了丸子。秦始皇吃了丸子后,十分高興,便給它取了個異常的名稱“皇統(tǒng)無疆鳳珠汆”。此后,魚丸便從宮廷流傳到民間。
魚丸的營養(yǎng)價值:魚肉營養(yǎng)豐富,可提供維持人體功能的許多營養(yǎng)物質(zhì),如豐富的蛋白質(zhì)、多種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1、維生素b12等,以及無機鹽、葉酸和鈣、鐵、磷、鎂等元素,最主要魚肉的脂肪含量低,含有可以調(diào)整人體各種機能,排除人體內(nèi)多余“垃圾”的不飽和脂肪酸。用魚肉制成的魚丸潔白滑嫩,肉質(zhì)鮮美,食用方便,深受人們的熱捧,尤其是吃火鍋的時候。
魚丸的制作工藝:在火鍋店的招牌上,我們常常會看到各種丸子前面加一“貢”字,魚丸也是如此,聽起來十分高檔。其實,這“貢”字取決于魚丸的制作手法,采用的是捶打的技藝。貢丸原名是“摃(扛的繁體字閩南音“gong”)丸”,源于閩南地區(qū),閩南話的貢丸的“貢”通“摃”,即捶打,貢丸也就是一種肉末制品,它是以新鮮的肉為原料,經(jīng)過絞肉、擂潰、煮制、成型、冷卻、速凍等一系列工藝制成的。
一份魚丸制作的好壞,取決于魚丸的彈性是否強韌,口味是否鮮美,形態(tài)是否圓潤,而彈性是決定魚丸好壞的重要指標(biāo)。魚丸的口味鮮美,形態(tài)規(guī)格圓潤,彈性好質(zhì)量就好,魚丸有異味,形態(tài)規(guī)格混亂,彈性差質(zhì)量就差。魚丸的彈性與魚肉的新鮮度,與魚肉所含蛋白質(zhì)的性質(zhì)密切相關(guān)。
魚肉的營養(yǎng)成分:魚肉含有15%至20%的蛋白質(zhì),魚肉所含的蛋白質(zhì)大體分為三個部分:組成肌肉纖維的肌原纖維蛋白質(zhì),包裹肌肉纖維的肌漿蛋白質(zhì)或肌形質(zhì)蛋白質(zhì),構(gòu)成結(jié)合組織和細(xì)胞膜的基質(zhì)蛋白質(zhì)以及血液肌肉色素蛋白質(zhì)。而組成肌肉纖維的肌原纖維蛋白質(zhì),是一種鹽溶性蛋白質(zhì),在食鹽的作用下,肌原纖維的粗絲和細(xì)絲開始溶解,其主要成分肌球蛋白和肌動蛋白吸收大量的水分并結(jié)合形成肌動球蛋白的溶膠,這種溶膠在一定溫度下會失去可塑性,形成凝膠體,魚肉形成彈性凝膠體的主要成分,是魚丸彈性性能的重要指標(biāo)。
制作魚丸的前期工作:
第一:魚的選擇。做魚丸的魚最好選擇蛋白質(zhì)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的魚,脂肪會阻礙蛋白質(zhì)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的形成,從而降低魚丸的彈性。我們可以選擇草魚、鰱魚、青魚、鯰魚、淡水魚等刺少的魚,選用魚的種類不同,做好的魚丸口感也有差別,因為魚的種類不同,肌肉組織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動蛋白的含量也不一樣,所含肌原纖維與結(jié)締組織也有一定的差異,在食鹽作用下形成的凝膠體相應(yīng)也會有差異。但無論選用哪一種魚,保證魚新鮮是首要條件,新鮮的魚肉做好的魚丸彈性好,新鮮度差的魚肉做好的魚丸彈性差。因為,魚肉越新鮮,蛋白質(zhì)分子之間的鏈接強度越高,魚丸的彈性也越好。魚的重量最好在3~4斤左右。太小的魚吃水量低,做好的魚丸不滑嫩;太大的魚,魚本身的肉質(zhì)顯老,也會影響魚丸的口感。
#p#分頁標(biāo)題#e#
第二:溝通最重要:買魚的時候一定要和攤主多溝通,明確告知攤主你要做魚丸,有經(jīng)驗的攤主會根據(jù)顧客的實際需要將魚進(jìn)行處理,會給后面的制作過程帶來極大的便利,如果遇到熱心腸的攤主,說不定你和我一樣會從攤主那里取得真經(jīng)。下圖是攤主幫我分割好的魚,盤子里是中間一根細(xì)細(xì)的魚骨和分切下來的魚鰾,片開的魚身是用來刮魚蓉的,事實證明攤主說的做魚丸魚身和魚頭不要分離是正確的,在刮魚蓉的過程深有體會,魚頭處的魚肉也能刮下來,最后僅剩下一張帶有空殼魚頭的魚皮(如果不介意紅肉部分,我遇到紅肉部分就停止刮制了)。
第三:魚的漂洗。剛買回來的魚,一定要用流水勤沖洗,去掉魚身上殘留的血水和黑色薄膜,從而保證魚肉色澤潔白,不影響魚丸的色澤。同時,漂洗的過程可以去除魚肉中的水溶性蛋白質(zhì)也就是膠漿蛋白質(zhì),這種蛋白質(zhì)包含許多蛋白水解酶,會影響魚肉凝膠體的形成。但要注意,魚肉不要長時間漂洗,久漂洗魚肉肉質(zhì)會發(fā)硬,也會影響魚丸口感。
第四:魚的冷藏。洗好的魚最好放入冰箱冷藏1小時左右,再取出刮魚蓉。因為剛買回來的魚肉溫度高,立即刮魚蓉不容易刮制,冷藏保存一段時間可以降低魚肉的溫度防止蛋白質(zhì)變性,有助于刮魚蓉時進(jìn)展順利。
【魚的清洗與冷處理過程】:
1.分割清洗好的魚。
2.買回來的魚用流水沖洗掉魚身上的血水。
3.洗好的魚身用保鮮膜包裹好。
4.包好的魚放在冰箱冷藏室,冷藏30分鐘至1小時。
5.取出冷藏好的魚,左手按著魚身的大骨,右手握刀貼著骨頭,順著骨頭的方向片制。
6.把骨頭和魚身上的肉分離開,不需要把骨頭片下來。
第五:魚蓉的刮制方向。一定是從魚頭向魚尾方向刮,魚肉很容易被刮落下來,如果是從魚尾向魚頭方向刮,魚肉不容易被刮落。刮到看到有紅色魚肉時停止刮制,以保證魚丸潔白的色澤。
第六:刮魚蓉的工具。可以用刀,也可以用不銹鋼湯匙。以我的實際操作經(jīng)驗,用不銹鋼湯匙更容易操作,也不用擔(dān)心刀刃傷到手指。
第七:魚蓉的捻制。刮下來的魚蓉最好用手抓著魚蓉,在手里用手指細(xì)細(xì)的捻一遍,以去除殘留在魚肉中的魚刺,吃的過程不易被魚刺卡到喉嚨。
第八:魚蓉的剁制。這一步開始進(jìn)入魚丸的擂潰(捶打)過程,是制作魚丸最重要的程序,也是決定魚丸彈性最關(guān)鍵的地方。整個擂潰(捶打)過程要注意保持魚肉的溫度,低溫捶打,魚肉的凝膠性強,制作好的魚丸彈性好。魚丸的擂潰過程分為空擂、鹽擂和調(diào)味擂三個階段。
魚丸的擂潰過程:
捻過的魚蓉用刀細(xì)細(xì)的剁一遍,這一步稱為“空擂”,用刀剁制可以進(jìn)一步破壞魚肉的纖維組織,為鹽溶性蛋白的充分溶出提供必要條件。空擂時要注意兩點:第一用力均勻,以先輕后重的手法對魚蓉進(jìn)行剁制,如果用力過度,可能會造成魚肉顆粒不僅難以成親合成為魚茸狀,若案板陳舊起伏不平,還可能還會帶起砧扳上的木屑等雜質(zhì),影響魚肉的潔白色澤。 第二剁制時不要用手翻動魚蓉,以免手的溫度傳給魚蓉,影響魚蓉的質(zhì)地從而影響魚丸的口感。
鹽擂是在魚肉末中加入食鹽,食鹽的多少決定著魚肉末的凝膠粘性的強弱,決定魚丸的彈性、口感和質(zhì)量。食鹽的用量一般為魚肉末重量的1%至5%之間,以2%至3%的效果最佳。沒有食鹽時,肌肉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動蛋白不能溶出,魚肉無法形成凝膠;食鹽含量低于1%時,肌球蛋白和肌動蛋白溶出不多,肌動球蛋白形成不夠,肉漿形成溶膠時的粘性不強,魚丸彈性不高;而當(dāng)食鹽用量多于5%時,由于鹽的變性作用,破壞了蛋白質(zhì)的性狀,使魚丸的彈性反而下降。因此,用鹽量的掌握在制作魚丸時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不僅影響彈性,而且還影響著口感和味道。
調(diào)味擂是在魚肉末中加入其它輔料,一般有“一水、二鹽、三蛋、四油、五淀粉”之說,這些輔料可以使魚肉溶膠充分混合均勻。
輔料的作用:
水是指蔥姜水,不僅可以去除魚蓉的腥味,還能對魚蓉起到稀釋作用,使魚蓉溶劑化,水分子排列在魚蓉周圍。
鹽就是上面所提到的鹽擂,因為食鹽在制作魚丸時作用重大,所以單獨做了說明。
#p#分頁標(biāo)題#e#
蛋指的是雞蛋清,蛋清具有吃水性強、凝固效果好的特點,魚蓉中加入蛋清可以增加魚蓉的膠結(jié)性,保持魚丸的彈性和嫩度。但要注意雞蛋清的用量不可太多,因雞蛋清具有膨脹性,加多了,在魚丸加熱時會使其表面不光滑,影響魚丸的外觀。
油指的是食用油或豬油,可以增加魚丸的光滑度,使口感細(xì)膩,也可起到給魚丸增白的效果。但要注意,使用食用油一定要用無異味的,以免給魚丸增添異味。但要注意所用油脂也不可太多,油脂加多容易使魚丸內(nèi)部成蜂窩狀,造成魚丸油膩口感粗糙。
淀粉由多個葡萄糖分子縮合而成的多糖聚合物,是一種粘合劑、增稠劑,在魚丸中加入淀粉會使其增強吸水性,同時增加魚丸的可塑性。但是,不同的淀粉對魚丸彈性也不同,彈性最好的是馬鈴薯淀粉,玉米淀粉次之,小麥淀粉最差。在鹽擂過程溶出肌動球蛋白后,蛋白質(zhì)的凝膠似一種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這時加入淀粉,淀粉會加密這種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同時,淀粉的加入,增強了蛋白質(zhì)溶膠的吸水性,防止了膠凍析出,并且,淀粉在魚肉蛋白質(zhì)、脂肪、水之間,起到了一種乳化劑的作用,增強了魚泥子的粘稠性,既便于魚丸的成型,同時也提高了魚丸的彈性。但淀粉的用量要適中,過少增稠力不足,達(dá)不到制作要求;過多則易發(fā)硬,浮力小,也影響魚丸的質(zhì)量。攤主告訴我淀粉的用量最多可以加到魚肉末重量的三分之一,也就是魚肉末:淀粉==3:1,我沒有加這么多淀粉,自己吃還是以少淀粉為主。
注意事項:加入輔料后要特別注意攪打順序,要始終朝一個方向攪打,如果攪打方向混亂,魚茸不但不吃水,反而會吐水,使魚蓉難以凝膠化,從而影響魚丸的質(zhì)地、口感和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