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將出山,卜卦換盤纏,卜金您隨緣,不隨有何關
清代醫家對茶功效的認識
現代研究顯示,茶中多種成分能提神、助消化,亦有預防衰老、提高免疫力、降血脂、降血壓、消炎、抗病毒、抗過敏、抗癌及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等功能。
歷代中醫醫家已認識到茶的多種藥用功能。至清代,因制茶工藝的發展,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黑茶、青茶六大茶類體系逐漸形成,各類茶品治病范圍也隨之擴大。一起來看看,清代醫學家對茶的藥用功能的認識吧。
研究方法
納入《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子部類書籍15 部、《中國基本古籍電子版》書籍54 部、《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書籍27 部及《中國中醫古籍總目》30 部。按照中醫圖書的分類方法,本草書有14 部,醫書有61 部,方書有11 部,養生書有4部,茶書有8 部及方志書28 部,共126 部。
總結上述文獻中以茶治療各種疾病的醫案、病例記錄,分析清代的醫家、養生家、茶學家對茶藥用功能的認識。
茶的功效
通過對上述古代文獻的分析,發現清代本草醫家、養生家普遍認同茶味甘苦、性微寒、無毒。清代醫家不但注意到茶的品種及炮制對其性味的影響,亦按其性味的變化而治療不同的疾病。
清熱解毒
《本草綱目拾遺》稱雨前茶“清六經火”,而六安茶“清骨髓中浮熱,陳久者良”; 《臺海使槎錄》載: “水沙連茶在深山中,……性極寒,療熱癥最效”;《本經逢原》載:“凡茶皆能降火”,又言“產浙紹者曰日鑄,專于清火” “產閩者曰建茶,專于辟瘴”,茶具有清熱邪、解熱毒的作用; 費伯雄《食鑒本草》載: “氣清能解山嵐障癘之氣”。
祛眠醒睡
茶祛眠醒睡的功能很早已被人們所認識,清代本草書籍亦多記載。如《本經逢原》《致富奇書廣集》載: “令人少睡,有力悅志”;《藥性通考》載: 茶“除煩渴,……醒昏睡”;《藝林彚考》載: “飲邪飲之令人少睡”;《隨息居飲食譜》載: “清化心神,醒睡除煩”;《食物本草會纂》又載: “使人不睡”。
提神助思
除醒睡外,茶葉亦能提神助思,《本草綱目拾遺》稱: 雨前茶“補元氣,益心神,通七竅”,茶能“清神和胃”;《本草備要》稱: 茶能“瀉熱,清神”;《甌江逸志》曰: “雁山茶,……除煩惱,卻昏散”。
清利頭目
茶能清利頭目, 《本經逢原》載: “凡茶皆能降火,清頭目”; 張澍《蜀典》載:“峽川石上紫花芽,主治頭痛”;《藥性通考》載:茶“清頭目”; 《本草求真》載: “頭目不清,……服之皆能有效”。《續茶經》及《佩文齋廣群芳譜》都載一則隋文帝“夢神人易其腦骨,自爾腦痛”,后遇一僧人予以茗草,煮飲而愈,以說明茶清利頭目的功能。
祛火明目
《本草綱目拾遺》稱: 雨前茶“明目”;《隨息居飲食譜》亦載: “肅肺胃,明目解渴”。由于茶能降火下氣,用治于內熱,或癘氣傷眼之病,清代醫家常以茶入藥,或以茶調服下的方式,以下火明目。如吳謙的《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內共有14 方以茶調或茶葉入藥的組方。
解毒止痢
《本草求真》載: 茶“一切吐血便血,衄血血痢,……服之皆能有效”。清代醫家常以茶治痢,有以單味茶或配其他藥物同服,如《本草綱目拾遺》載: 龍脊茶“除瘴解毒,治赤白痢”。
解渴消暑
茶能成為日常的飲料,因其有良好的解渴功能,其性涼,亦能消暑,如《本經逢原》載: “消食止渴,無出其右,合醋治傷暑泄利”; 《本草再新》載: “治肝膽之浮熱,瀉肺胃之虛火,生津止渴”。養生家亦載其解渴功能,如《食物本草會纂》載: “能止渴,生精液”。一些方志類書籍,如《廣東新語》載: “潮陽有鳳山茶,可以清膈消暑,亦名黃茶”; 《諸羅縣志》載:“水沙連內山茶甚伙,……能卻暑消脹”。
下氣消食
《本草綱目拾遺》對各種茶品的消食功能作了詳細描述,稱雨前茶“以其味甘益土,消而不峻,以其得先春之氣,消宿食,下氣去噫氣”; 而安化茶能“下膈氣,消滯,去寒”; 武夷茶“最消食下氣”; 松蘿茶更“專于化食,……消積滯油膩,消火下氣除痰”。《本草綱目拾遺》記載了《秋燈叢話》一商人,善食豬首等肥膩之品而身體無恙,因“食后,必滿飲松蘿數甌”。
普洱茶則能“醒酒,……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普洱茶性溫, “如肚脹受寒,用姜湯發散,出汗即愈”,故趙學敏稱普洱茶“能治百病”。《本草從新》《藥性通考》《本草害利》均載茶“下氣消食”。《本草求真》載: 茶“凡一切食積不化,……服之皆能有效”。《老老恒言》記載: “保生集要化痰消食”。《食物本草會纂》又載: “去積滯穢惡”。
解膩消脂
《致富奇書廣集》載: “久食令人瘦,去人脂”; 《藥性通考》載: “多飲消脂,最能去油”; 《食鑒本草》載: “多飲去人脂”。而《老老恒言》主張飯后飲茶,曰“茶能解渴,亦能致渴。蕩滌精液居耳,……惟飯后飲之,可解肥濃”。
解酒
茶是否能用于解酒,醫家有不同的看法。《本草綱目拾遺》認為,“普洱茶膏,醒酒,……功力尤大”,而武夷茶“醒脾解酒”。醫家注意到酒后飲茶不當,亦會致病。《食物本草會纂》載: “茗,……醉飽后,飲數杯最宜”; 同時亦載:“大渴及酒后飲茶,水入腎經,令人腰腳膀胱冷痛,兼患水腫攣痹諸疾。大抵飲茶宜熱宜少,不飲尤佳,空腹最忌之”。
療瘡瘺疹
療瘡瘺疹《本草綱目拾遺》描述了爛茶葉的功用,曰“此乃泡過殘茶,積存瓷罐內,如若干燥,以殘茶汁添入,愈久愈妙。治無名腫毒、犬咬及火燒成瘡,俱效如神。搗爛似泥敷之,干則以茶汁潤濕,抹去再換,敷五、六次痊愈”。《梁氏集驗》以松蘿茶治“頑瘡不收口,或觸穢不收口” “上好松蘿茶一撮,先水漱口,將茶葉嚼爛”,又以“五倍子炒,松蘿茶各五錢,研末”;而臺灣的水沙連茶,由于“性極寒,療熱癥最效,能發痘”。《片刻余閑集》亦載: “彰化縣水沙連社產土茶,……惟小兒痘疹不出,用之神效”。
止血
茶既能止痢,亦能止血。《本草求真》載: 茶能治“一切吐血便血,衄血血痢,……服之皆能有效”。對于血癥,以治下血的臨床病例較多,《本經逢原》載: “佐劉寄奴,治便血最效”。
利二便
《本草求真》載: 茶“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服之皆能有效”; 《藥性通考》及《本草從新》載: 茶“利大小便”; 《本草害利》載: 茶“利小便”。《本草綱目拾遺》以松蘿茶利大便為佳,曰“用松蘿茶葉三錢,米白糖半鐘,先煎滾,入水碗半”,以治“病后大便不通”。
祛痰
茶常用于祛痰,無論是咳嗽痰多,或因痰熱盛以致各種病癥,都能發揮作用。《本經逢原》載: “《本經》曰: 去痰熱止渴”,又稱“降火消痰,開郁利氣,下行之功最速,……一味濃煎治風痰” ; 吳儀洛《本草從新》及劉漢基《藥性通考》均載: 茶“去痰熱”。《本草綱目拾遺》稱: 茶可“滌痰清肺”。
護齒
《食鑒本草》載: 茶能“漱口固齒”。張英《飯后十二合說》曰: 茶“滌齒頰”。在臨床用藥上,茶常常用于外洗,用于治牙疳、牙痛等病癥。
延年益壽
錢希白《南部新書》中記載了一個僧人飲茶長壽的故事,清代不少書籍都引述過。
療饑
王汝璧《偕芍坡繡以游趙州柏林寺用昌黎山石韻》曰: “柏林老佛去已久,茶香尚可療朝饑”。而《本草綱目拾遺》載粵志曰: “東莞人以脂麻薯油,雜茶葉煮煎而成,……療饑”。
小結
中國醫藥史上,茶用于治病已有很長的歷史。茶能解毒初見于“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在還沒有茶藥用的文字記載之前,茶早已作為治療之用,口耳相傳。隨著人們在食用茶的過程中經驗的積累,茶成了日常的飲料,亦廣泛地用于治療疾病。清代醫家及養生家對茶的性味歸經的認識加深,亦對茶的治病功能有了更多的了解。
本文選自國醫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