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將出山,卜卦換盤纏,卜金您隨緣,不隨有何關
理中丸是《傷寒論》中的溫中健脾主方,但臍療之法,你用過嗎?本文分享了理中散加味臍療,在慢性泄瀉、浮腫、鼻鼽、咳嗽、月經過多中的相關驗例,大家不妨嘗試一下臍療的運用。
理中散加味臍療臨床驗例
作者/李忠
理中丸是《傷寒論》中的溫中健脾主方,我們將其制成散劑,按辨證加味,以中醫臍療法用于臨床多種疾病,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導于下。
方藥
黨參10克,白術7克,干姜5克,炙甘草3克,混合烘干碾面備用。其它加味藥分別烘干碾面備用,每次用量200毫克。
用法
將肚臍用溫毛巾擦凈,填入藥粉,復蓋一軟紙片,再加棉花,外用白膠布固封,3~7天換藥一次。
驗例
1、慢性泄瀉
xxx,女,32歲,1980年11月1日就診。多年來大便稀溏,每日2~3次,若吃冷食必水瀉腹痛,食欲不佳,四肢發冷,面黃肌瘦,舌淡苔薄白,脈弱。按本法用理中散治療一月,每周換藥一次。
二診:大便一日一次,軟不成形,食欲增進,咽干有粘痰,其它同上。續本法治療兩月(咽干可能因藥物較熱之故,每用藥2次停藥2、3天,以緩藥性)。
三診:大便一日一次,便頭硬,停藥時大便仍一日兩次,舌淡紅,苔薄白,脈弱,基本痊愈。續用藥一月以鞏固。
按:
景岳曰:“泄瀉之本,無不由脾胃。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谷熟腐而化氣化血,以行營衛”。
本例脾胃虛寒,運化無權,水谷不化,清濁不分,故便稀溏。脾陽虛損故慢性遷延。治宜溫中健脾,用理中散而收效。
2、浮腫
xxx,女,55歲。1981年6月4日就診。一年多來,兩腿腫脹,按之凹陷,困乏無力,小便短少,腰部酸痛,舌淡苔白,脈沉細。用理中散加硫黃、白礬等量,治療一月,每周換藥一次。
二診:腿腫、腰痛均顯著減輕,特別在早起有輕松感,小便增多,同法治療一月。
三診:腿基本不腫脹,腰不酸痛,但停藥后腿又腫,按之凹陷不易恢復。同上再治療一月。
四診:以上癥狀基本痊愈,再治療一月以鞏固。
按:
本例脾腎陽虛,水氣內盛,致困乏無力,腰酸痛,下肢浮腫,當以溫脾腎為法,使陽氣得復,寒水得化,則小便正常,浮腫自消。用理中散溫中健脾,硫黃補命門之火,白礬燥濕利尿,共奏補脾腎、溫中祛寒濕而取效。
3、鼻鼽
×××,女,38歲,1981年8月2日就診。
經常感冒,鼻塞不通,時常打噴嚏流清涕,某醫院診為過敏性鼻炎,時常頭暈,身困怕冷,白帶清稀量多,脈弱無力,舌淡體胖,苔薄白。按本法用理中散加鹽酸苯海拉明10毫克,治療一周后基本痊愈,續治療三周以固療效。
按:
本例脾陽不振,運化失司,清陽不升,肺氣失宣,故鼻塞、打噴嚏,寒濕內聚,下注胞宮,故身困怕冷,白帶清稀,氣血生化無源,故體弱頭暈,宜溫中健脾為法,使脾陽復健,運化有序。
胃腸振奮,氣血正盛則邪祛體健,正如程應旄曰:“猶如以燃釜薪而騰陽氣,是以谷入于陰,長氣于陽,上輸華蓋,下攝州都,五臟六腑皆受氣矣。“故用理中散奏效。
4、咳嗽
×××,男,54歲,1980年9月17日就診,慢性支氣管炎10余年,時重時輕,肢體困重,食欲不佳,喜熱飲,咳嗽痰稀,偶有粘痰,大便溏稀。脈滑無力,舌淡稍胖苔薄白。
按本法用理中散加熱參浸膏10毫克,治療兩周,諸證稍減輕,又治療兩周,咳嗽大減,食欲增進,大便正常,又同法治療兩周,基本痊愈。半年后咳嗽吐稀痰,同法用藥控制。
按:
本例脾失健運,寒濕釀痰,壅塞肺氣,故咳嗽痰稀,濕困脾胃則食欲不佳、肢體困重。治宜溫中健脾,止咳祛痰,用理中散并加熱參溫化寒濕祛痰而獲良效。
5、月經過多
xxx,45歲,女,1980年1月8日就診。經期錯前,月經量多,色淡夾黑,小腹墜痛,平時困乏無力,頭暈怕冷,腰背酸脹,舌淡胖苔薄白,脈細。按本法,平時用理中散加硫黃等量,5天換藥一次,行經前3天至行經時用諸淤散(方藥見河南中醫學院學報1980年4期53頁),連用兩月,經期、經量均正常。
按:
本例屬脾腎陽虛月經過多。脾氣虛弱,寒濕困阻,故困乏無力,脾陽不振,統血失調故經量過多,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酸脹痛,脾腎陽虛則不能化血為赤,故月經色淡而量多,平時治宜補兩本為法,用理中散溫中健脾,硫黃溫暖命門。經期前則用諸淤散溫經散寒,活血祛淤而效。
結語:
理中散溫中健脾,凡中焦陽虛、健運失職、升降無權、寒濕阻滯所致各證均可用之。
辨證加味:水氣過盛加白礬燥濕利尿;腎陽虛加硫黃以壯命門之火等,配合使用有較好療效。
中醫臍療法系祖國醫學藥物外治法之一,吳師機曰:“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故內治之藥通過辨證論治同樣獲效。
正如徐靈胎《醫學源流論》所說:“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貫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藥尤為有力。”可見自古以來,外治法為實踐證明有肯定療效。
近代研究表明,皮膚附屬器可吸收藥物,也可通過皮表進入體內作用于全身,臍部為全身最薄的皮膚,皮下無脂肪組織,并布有豐富的血管網,藥物容易吸收。臍部凹陷,可存放藥物,形成自然閉合條件,可促進藥物的迅速吸收而延續,更由于方法簡便,節省用藥,故為醫者、患者所歡迎。
——END——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河南中醫》1983年第1期,如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佩蘭
⊙運營編號:YNZY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