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將出山,卜卦換盤纏,卜金您隨緣,不隨有何關
主料輔料:米線3 公斤,烏魚1 公斤,壯母雞2 只,豬脊肉l 公斤,豬排骨2 公斤,豬腰300 克,白菜心l 公斤,鴿蛋10 對,安寧大蔥1 公斤,豬肚尖100 克,豌豆尖1 公斤,草芽1000 克,胡椒粉10 克,五香粉1 克,甜醬油200 克,花椒面3 克,花椒油10 克,味精10 克,芫荽100克,精鹽60 克,芝麻油25 克,咸醬油200 克,豆腐皮200 克,辣椒油50 克.老鴨l 只,姜50 克,豬筒子骨(大排)3 付,熟豬油250 克
烹制方法:
1.將雞和老鴨宰殺去毛,掏出肚雜洗凈,雞血淋入小碗內,作清湯時用。豬排骨斬為1.6 厘米長、1 厘米寬的方塊,漂在涼水中,筒于骨敲斷。
2.將雞、鴨、排骨、筒子骨放入湯桶內,注清水20 公斤,置大火上猛煮四小時,邊煮邊撇去浮沫,將雞、鴨、筒子骨、排骨撈出,將兩只雞的血用手捏化徐徐注入桶中,隨注隨用手勺不停地向一個方向攪動,湯中的雜物逐漸沉淀而凝結在一起,湯由乳白色轉呈清澈透亮,用漏勺撈去沉淀物。再加入筒子骨、豬排骨,移至小火上慢慢燒燉,放入精鹽50 克保持微開。
3.將雞、鴨去頭、爪,剔去骨,加入精鹽10 克、五香粉、花椒面拌腌2小時,切成2 厘米、1.3 厘米寬的一字條,分裝入十只湯碗內。豬脊肉片成2厘米長、1.6 厘米寬的薄片;烏魚剔去皮、骨和小刺,片成薄片;肚尖去皮和筋,片成片;豬腰從中間剖開,剔去腰臊,片成薄片,放入涼水中漂洗一遍,再將肚片、腰片入鍋氽一遍。水溫有攝氏80 度至四成熟用水洗凈,把以上片分為10 份,理碼在10 只中盤內,每盤內擺成四行。
4.草芽洗凈,選嫩芽切為1.3 厘米長的小段,蔥白切0.6 厘米長的段,開水燙熟,同草芽一起分放10 只小碟內。蔥葉切成未,芫荽洗凈消毒殺菌后切末,姜切細絲;豌豆尖在開水中焯熟;豆腐皮用涼水洗去灰塵,溫水泡軟分放10 只小碟內。鴿蛋洗凈,放裝豌豆尖的碟內。
5.將米線用開水燙熱,分入10 只大碗內;用大碗將甜醬油、花椒油、辣椒油兌在一起,分裝10 只小碟。取特制深大碗10 只,分放味精、胡椒面。熟豬油旺火燒至七成熱時,投入一片生肉,將油炙老發香,舀入碗內,每碗15 克,再沖入調好的湯,每碗用湯400 克、味精2 克、鹽2 克。把湯、肉片、綠菜、蘸水碟、清湯五香雞、鴨塊一起上桌。
6.鴿蛋磕入油湯碗內,一會兒即熟,把里脊肉片,烏魚片、肚尖片、腰片逐漸放入油湯碗中,隨燙隨拌調料吃。最后放入綠菜、豆腐皮、蔥花和米線即可食用。
(工藝關鍵〕
1.主料各片,要求薄至透明為度,肉片在湯中燙后不卷縮為佳。
2.吃生片,最好用甜醬油、咸醬油、花椒油、芝麻油、辣椒油配制的佐料。
3.調好的湯必須在火上微開,用沸湯沖入碗內。
4.所用肥母雞以云南武定雞為佳。米線選用優質白米,經過磨漿,煮榨而成,形似白線一樣細長,富于韌性、光澤。
(風味特點〕
1.相傳云南蒙自縣有一南湖,風景秀麗。湖心島上有茅屋數間,有位秀才在此攻讀詩文,其妻每日送飯。由于島岸之間的橋距很長,飯送到時已經冰涼。一次秀才妻子燉了一只母雞,準備送去。但突然不適,昏睡過去。一覺醒來早已過送飯時間,她急急忙忙將燉雞送去,一摸還很熱。丈夫就用此湯燙米線。過橋米線因此而得名。
2.“過橋米線”是云南滇南地區特有的食品,已有百多年歷史,五十多年前傳至昆明,此種食品主輔合一,深受各族人民群眾的喜愛。以特有的滋嫩、鮮香、清爽適口、富于營養而著稱。
3.現在的過橋米線由四部份組成:一是湯料復蓋有一層滾油;二是佐料,有油辣子、味精、胡椒、鹽;三是主料,有生的豬里脊肉片、雞脯肉片、烏魚片,以及用水永過五成熟的豬腰片、肚頭片、水發就魚片;輔料有來過的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蔥絲、草芽絲、姜絲、玉蘭片、氽過的豆腐皮;四是主食,即用水略燙過的米線。4.雞油封面,湯汁滾燙,但不冒熱氣,剛上桌時,淺嘗即止,小心燙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