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將出山,卜卦換盤纏,卜金您隨緣,不隨有何關
我經常買咖喱給家人做咖喱雞肉飯,孩子也很愛吃。把咖喱塊用水化開后,就成了一鍋黃色的糊糊,鮮香中帶著辣味,澆在米飯或面條上,非常下飯。
雖然吃了那么多次咖喱,但大家知道咖喱到底是啥嗎?今天我就和大家科普一下。
在日本、泰國的影視劇里,經常看到日本人、泰國人喜歡吃咖喱,但咖喱卻是從印度傳過來的。印度民間傳說,咖喱是佛祖釋迦牟尼所創。
“咖喱”一詞來源于泰米爾語,是“許多的香料加在一起煮”的意思,而泰米爾語的“kali”是“醬”的意思,所以也稱為“咖喱醬”。很多人以為咖喱是用一種調料制成,其實它是多種香料的結晶,它的香味和辣味可以幫助遮掩羊肉的腥騷味。
印度人不吃豬肉和牛肉,卻喜歡吃膻味非常大的羊肉,只用一種香料無法去除膻味。
所以,他們就把多種香料磨成粉末,混合后煮成醬汁來烹飪羊肉,沒想到效果非常好,印度人稱為“卡利”,就是“以不同香辛料制成的醬汁”,在中國被翻譯成“咖喱”。
印度是熱帶氣候,終年高溫,讓印度人食欲減退,食物也容易腐壞。在食物中加入咖喱,增加了色香味,也刺激了人們的食欲,胃口也變好了,同時食物也能保存更長的時間,這就是為什么印度人那么喜歡吃咖喱。
那咖喱到底有哪些香料呢?
咖喱的主料是姜黃,再加入多種辛香料,比如芫荽籽、桂皮、辣椒、白胡椒、小茴香、八角、孜然等,味道辛辣帶甜,有特殊的香氣。在很多東南亞國家,咖喱是必備的重要調料。
咖喱先從印度傳到了東南亞,17世紀時傳到了歐洲,結合當地的不同的飲食文化,所以各地的咖喱吃法也不同。如今,比較有名的就是印度咖喱、泰國咖喱、日本咖喱,前2種咖喱都比較辣,而日本咖喱一般不太辣。
印度人喜歡吃咖喱,但每個家庭制作的咖喱味道都不太一樣,可以說一家一個味。
在印度,咖喱主要用于烹調牛羊肉、雞、鴨、螃蟹、土豆、花椰菜、湯羹等,搭配的主食也不一樣,印度西部、北部多為面包,而南部、東南部則為米飯。
印度菜看起來沒什么賣相,但印度人卻吃得非常香,主要就是咖喱的功勞。大部分印度人都是素食主義者,因此“什錦咖喱鮮蔬”在印度很受歡迎,就是把土豆、胡蘿卜、豆角、花椰菜等蔬菜切成塊,炒熟后加入咖喱煮。
我們平時在超市里買的咖喱,其實不是“印度咖喱”,而是“日本咖喱”,味道并不是很辣。
別看咖喱只是一種調料,無論咖喱塊還是咖喱粉,熱量都高得出奇,達到了1700大卡,是豬油的2倍,所以想要減肥,一定要少吃咖喱。
咖喱那么好吃,為什么到了中國不怎么受歡迎呢?說到調料的運用,印度菜和中國菜還差一大截呢,想要吃香辣的口味,大多數國人都會選擇川菜、火鍋,咖喱對我們來說,只是偶爾嘗嘗鮮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