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將出山,卜卦換盤纏,卜金您隨緣,不隨有何關
在農村或者養過豬的人都知道。除了生豬也就是我們平時吃的這種豬,市場上還有一種用來繁殖豬崽的種豬。一般養殖場在種豬生6~7胎就要被淘汰,那淘汰后的老母豬是怎么處理的?能吃嗎?
有2種情況:
1、如果是得病了肉是不能吃的,根據相關規定,要進行無害化處理。
2、健康的老母豬肉可以食用,檢疫合格后可以宰殺,豬肉進入市場售賣。
要注意的是,老母豬肉的口感要比生豬差很多,所以在市場上售賣時要明確寫明是“母豬肉”,而且價格也很便宜,所以某些人打起了母豬肉的主意,以謀取利潤。
被淘汰的“老母豬肉”能吃嗎?
只要是蓋了檢疫章的老母豬肉,肯定是能吃的。價格也便宜,但為什么不建議買呢?主要是因為不好吃。正常情況下,生豬只養5個月,母豬都要養5年,所以肉質非常差,皮糙肉老,長時間燉煮也不爛。而且母豬肉的騷味很重,影響了肉的風味。
除了老母豬,還有種公豬的肉也不好吃,騷味要比較重。
老母豬肉和正常的生豬肉有什么不同呢?農村老家有個張老頭,是一位老屠夫,小時候外婆經常帶我去他家買肉。他告訴我,老母豬肉有4個“明顯”不同。
1、豬皮
老母豬飼養的時間長,所以豬皮的差別很大,又厚又硬,手感很粗糙。豬皮上的毛孔也又大又深。如果豬皮上有乳頭,并且是又長又硬,說明是喂養過小豬的,肯定是老母豬肉。為了不讓人發現,一些不法商販會剔掉老母豬肉的豬皮,就需要看其它3個地方。
2、脂肪
老母豬喂豬崽,所以要產奶,脂肪層就會有乳腺。這樣的肉顏色很深,不像瘦肉的粉紅,也不像肥肉的雪白。這樣的脂肪層比較硬,沒什么油,和瘦肉層的連接不緊密。
而正常的生豬肉,脂肪層比較軟,顏色潔白,油脂豐富,有“一摸一手油”的感覺。
3、瘦肉
如果肉皮、脂肪都被割掉了,只剩下瘦肉部分,也是可以分辨的。老母豬肉的瘦肉紋理比較深,顏色也比較深,有點像牛肉,摸起來又干又老。正常的生豬肉,瘦肉紋理比較淺,顏色很淡,呈粉紅色,摸起來軟嫩水潤。
4、肉感
如果已經買回來了,切肉時明明刀很鋒利,卻非常難切。費了很大的勁兒切好了,煮了兩三個小時還是硬的,說明是老母豬肉。
正常的生豬肉豬皮薄,肉質細嫩,燉40分鐘就爛了。
優質的豬肉,可以從顏色、手感、氣味3個方面來判斷:
①顏色——瘦肉是粉紅色,脂肪層潔白,富有光澤。
②手感——彈性好,用手按壓后能快速恢復,表面微微濕潤,不發粘。
③氣味——有淡淡的腥味,沒有酸味、臭味、霉味等異味。
買到好豬肉,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洗干凈,很多人都是直接用水沖,尤其是五花肉,油脂豐富,水沖根本洗不干凈。那應該怎么洗呢?老屠夫教了我一招,就是用新鮮的淘米水泡,淘米水是酸性的,可以促進油脂水解,從而洗掉豬肉表面的油脂。
這篇文章對您有用嗎?如果覺得有用,請大家給我點贊、評論、轉發、關注,讓更多的人都學到技巧,下次我會繼續給大家分享有用的美食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