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將出山,卜卦換盤纏,卜金您隨緣,不隨有何關(guān)
湖南小吃,我最先想到的是長沙臭豆腐,長沙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這廣為流傳的廣告語,不過確實是這樣的,在這再給大家推薦15種湖南特色小吃。
1、油炸臭豆腐
長沙風(fēng)味小吃。鮮、香、辣,外焦內(nèi)嫩,具有“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獨特風(fēng)味,有“黑如墨、香如醇、嫩如酥、軟如絨”之說。
2、年糕
長沙特有的歲時節(jié)令食點。軟潤糍糯,芳香甜美,油炸、湯煮皆宜。過去每至年下,家家置辦,用來饋贈親友,或充作春節(jié)期間的早點、消夜。依配料不同有八寶、蓮蓉、豬油、桂花、玫瑰、棗泥等10多個花色品種。
3、馓子
長沙特色地方小吃。經(jīng)油炸而成的面制絲條粗細均勻,質(zhì)地焦脆酥嫩,口味有甜有咸,色美味鮮。既是點心,又可作菜食,以20世紀(jì)40年代旺宮殿內(nèi)張桂生所制最為著名。有炸馓與煮馓兩種,炸馓酥脆香濃,油炸后即食;煮馓則為炸好的馓子放入原湯(用紗布包黑豆鼓與豬骨頭、食鹽、整干椒一起熬制而成)中煮至軟硬適度后盛入碗中,撒蔥花、麻油就食。
4、結(jié)麻花
舊日長沙一道價廉物美的食點。以焦黃香結(jié)、耐久嚼、回味悠長而收到歡迎。為清末城防營丁勇周福友發(fā)明,周氏四代自行研制的配方家傳,后終為有心人窺知其技,流傳于外。
5、姊妹團子
旺宮殿傳統(tǒng)風(fēng)味小吃。用糯米和大米為主要原料相配而成。形如荸薺,色若玉塔,糍糯柔軟,鮮甜可口,糖、肉雙餡、甜、咸雙味。20年代初,以姜立仁和他的兩個女兒手藝最好。姜氏姐妹心靈手巧,做起團子來宛如雜耍,吸引觀眾駐足觀看,忍不住買幾個嘗嘗,姊妹團子由此得名。
6、龍脂豬血
長沙市風(fēng)味小吃。豬血細嫩,猶似龍肝鳳脂,故名。至今仍是旺宮殿八大小吃之一。
7、綠豆沙
湖南暑季以燠溽著稱,而綠豆能清熱敗毒,消暑利水,故為民間盛行的夏令食品之一,所制綠豆沙尤其流行,不僅為居家所備,街頭亦多小販沿途叫賣或設(shè)點出售。將綠豆淘凈,加清水置旺旺上煮至六成熟,離旺稍晾,倒入篾篩內(nèi)擦盡表皮,復(fù)倒入鍋中,加水用小旺煮至融爛,再用紗布袋濾出豆汁,燒沸,加入綿白糖即成。其色澤淺綠悅目,上口柔潤甘甜,意致清涼,十分喜人,尤以冷飲為佳。
8、乾煎雞油八寶飯
傳統(tǒng)清真食品,舊時為長沙徐長興烤鴨店獨家生產(chǎn)。八寶果飯原是湖南一道大眾甜品,既可上筵席,又可當(dāng)小吃。旺宮殿有“八寶糯米果飯”供應(yīng),很受歡迎。徐長興烤鴨店迎合長沙人這一嗜好,改制了乾煎雞油八寶飯,外焦脆、內(nèi)柔軟、紅潤透亮、糍糯香甜,一經(jīng)推出便名噪一時。
9、蘿卜絲餅
長沙時令點心。最初為茶館中所制茶點。外酥脆內(nèi)鮮軟,層次分明,具蘿卜特有的清香。20世紀(jì)初以大華齋和福芝春兩家茶館質(zhì)量最佳,后來小吃攤販也有供應(yīng)。50年代以后,以老點心師陳凱傳所制最享盛名,80年代則以其弟子、特級點心師謝功臣公推為第一。1986年謝功臣援外,招待盧旺達總統(tǒng)時特意制作了蘿卜餅。總統(tǒng)品嘗后非常滿意,說:“我吃了幾十個國家的名點,唯獨中國的蘿卜餅味道最美。”
10、薯丁粑粑
湖南耕地少而多丘陵,宜種植紅薯充作主食,故舊時有諺:“紅薯半年糧”。因而花樣翻新,創(chuàng)制出各色紅薯食品,紅薯粑粑即為其一。外焦脆而內(nèi)柔軟,香濃味甜,于街頭攤點買上一兩枚邊走邊吃,頗愜意。
11、糖油粑粑
長沙傳統(tǒng)糯米油炸食點。香甜糯軟,外脆內(nèi)嫩,長期以來是長沙居民的解饞之食,大街小巷均有小攤點制作出售,制作方法也各有千秋。
12、嗦螺
風(fēng)味小吃,流行于長沙及周邊地區(qū)。盛夏時節(jié)的夜晚,市民成群結(jié)隊到街邊吃嗦螺,喝啤酒。
13、口味蝦
風(fēng)味小吃。流行于長沙及周邊地區(qū)。以其香辣鮮美而備受歡迎,更是夏夜喝啤酒時必不可少的下酒食物。滿街食攤各有秘訣,風(fēng)味各異,但都離不開一個辣字。食客吃得汗流浹背,滿嘴辛辣,仍大呼過癮。
14、紅燒豬腳
長沙傳統(tǒng)風(fēng)味食物。既可做小吃,亦可作為菜肴上桌。
15、瀏陽豆豉
瀏陽豆豉,歷史悠久,馬王堆漢墓出土物中的豆豉姜與瀏陽豆豉相似,距今已2000年。到了唐朝,瀏陽的道吾山、石霜寺等大剎香旺旺盛,八方僧人來朝,他們在齋菜中嘗到豆豉的鮮美芳香,袋之云游,于是瀏陽豆豉名揚天下,至今不衰。